HK university is building DNA databank out of luxury dried seafood such as abalone & fish maw & sea cucumber.
The purpose is to help consumers distinguish the fake apart from the real products. The business is very lucrative for luxury dried seafood thus counterfeit products exist in the market to fool consumers.
Now the uni seems to get into the business of playing expert aka Makan CSI, using DNA technology to trace the originality of these luxury Makan.
Yum Yum?
http://hk.news.yahoo.com/花膠鮑魚真與假-中大...F0A.aWsOiBnummlumggQRwdANzZWN0aW9ucw--;_ylv=3
花膠鮑魚真與假 中大DNA助分辨
明報明報 –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上午5:23
相關內容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展示不同品種的乾鮑和花膠,說在不同地方購買、聲稱為同一品種的海味,外形、大小各有異同,難以辨認。(周婷攝)放大圖片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展示不同品種的乾鮑和花膠,說在不同地方購買、聲稱為同一品種的海味,外形、大小各有異同,難以辨認。(周婷攝)
【明報專訊】中大食品研究中心正開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以港人喜愛的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為基礎,建立DNA數據庫,未來會研發海味防偽標籤或晶片,協助行內和巿民分辨。
研究於今年3月展開,研究人員分別於油尖旺、中環及新界的批發商、小型或連鎖海味舖,購買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5類食材、共300多個樣本。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表示,在不同地方購買的吉品鮑、關東遼參,外形、大小各異,一般人難以辨認真偽;他直言,不排除在買回來的樣本中已有假貨,須進一步化驗。
運作成熟 可供市民採用
關海山解釋,研究人員完成了9成樣本的DNA提取工作,接下來須將這些DNA建立成資料庫,以便進行海味的檢測配對。他說,平台運作成熟之後,可供政府和海關用作執法,及考慮為矜貴食材引進防偽標記,確保消費者能購得正貨。他估計,技術普及後可開放予市民自行檢測,相信花10萬元計購買海味的市民,不會介意再花數百至一千做(DNA)檢驗。
關海山表示,現時海味業界並無標準檢測機制,主要靠「老行尊」,以外形、觸感及氣味等辨認食材,但隨着「老行尊」退休、行內青黃不接,買賣假海味或補品的事件時有發生,影響本港作為海味食品集散地的聲譽。因此,中心決定研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望以科學方法辨別海味。
獲300萬元資助 料明年底完成
老牌海味店安記總經理潘權輝表示,「老行尊」在辨認海味方面沒有難度,相信從事多年的老字號未必會用新技術。但他承認,部分外形特別相似的海味,如價位相差約3成的吉品鮑、禾麻鮑,一般消費者及酒樓用家未必能清楚分辨。
他認同,如果海味業引入防偽標籤機制,可提升消費者的信心,並鞏固香港在全球海味食品市場中的龍頭地位。
「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項目獲創新科技署資助300萬元,預計於明年10月底完成,食品研究中心其後可能繼續開發較廉價海味如冬菇、魚類的DNA數據庫,以便在海味業全面引進檢測制度。
The purpose is to help consumers distinguish the fake apart from the real products. The business is very lucrative for luxury dried seafood thus counterfeit products exist in the market to fool consumers.
Now the uni seems to get into the business of playing expert aka Makan CSI, using DNA technology to trace the originality of these luxury Makan.
Yum Yum?
http://hk.news.yahoo.com/花膠鮑魚真與假-中大...F0A.aWsOiBnummlumggQRwdANzZWN0aW9ucw--;_ylv=3
花膠鮑魚真與假 中大DNA助分辨
明報明報 –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上午5:23
相關內容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展示不同品種的乾鮑和花膠,說在不同地方購買、聲稱為同一品種的海味,外形、大小各有異同,難以辨認。(周婷攝)放大圖片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展示不同品種的乾鮑和花膠,說在不同地方購買、聲稱為同一品種的海味,外形、大小各有異同,難以辨認。(周婷攝)
【明報專訊】中大食品研究中心正開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以港人喜愛的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為基礎,建立DNA數據庫,未來會研發海味防偽標籤或晶片,協助行內和巿民分辨。
研究於今年3月展開,研究人員分別於油尖旺、中環及新界的批發商、小型或連鎖海味舖,購買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5類食材、共300多個樣本。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表示,在不同地方購買的吉品鮑、關東遼參,外形、大小各異,一般人難以辨認真偽;他直言,不排除在買回來的樣本中已有假貨,須進一步化驗。
運作成熟 可供市民採用
關海山解釋,研究人員完成了9成樣本的DNA提取工作,接下來須將這些DNA建立成資料庫,以便進行海味的檢測配對。他說,平台運作成熟之後,可供政府和海關用作執法,及考慮為矜貴食材引進防偽標記,確保消費者能購得正貨。他估計,技術普及後可開放予市民自行檢測,相信花10萬元計購買海味的市民,不會介意再花數百至一千做(DNA)檢驗。
關海山表示,現時海味業界並無標準檢測機制,主要靠「老行尊」,以外形、觸感及氣味等辨認食材,但隨着「老行尊」退休、行內青黃不接,買賣假海味或補品的事件時有發生,影響本港作為海味食品集散地的聲譽。因此,中心決定研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望以科學方法辨別海味。
獲300萬元資助 料明年底完成
老牌海味店安記總經理潘權輝表示,「老行尊」在辨認海味方面沒有難度,相信從事多年的老字號未必會用新技術。但他承認,部分外形特別相似的海味,如價位相差約3成的吉品鮑、禾麻鮑,一般消費者及酒樓用家未必能清楚分辨。
他認同,如果海味業引入防偽標籤機制,可提升消費者的信心,並鞏固香港在全球海味食品市場中的龍頭地位。
「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項目獲創新科技署資助300萬元,預計於明年10月底完成,食品研究中心其後可能繼續開發較廉價海味如冬菇、魚類的DNA數據庫,以便在海味業全面引進檢測制度。